SEARCH

这21公里的奔跑,笨拙,但有力!

文章来源:石头医疗设计发布时间:2025-04-27点击: 101次

6388136935700537027145146.jpg


4月19日,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火爆出圈。20支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队伍同台竞技,它们憨态可掬的“跑姿”引发全网热议,更是火上了热搜。

赛场上,既有身高近2米的大高个机器人率先领跑,也有以女性形象设计的“美女”机器人优雅前行;甚至出现机器人头部脱落仍坚持比赛的励志场景。



与其说是一场比赛,倒不如说是一场技术验证大会,所有的参赛单位的真正目的也不是夺冠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,而是验证其技术方案的可行性,跑的稳和跑的久其实为关键,虽然比赛中允许更换电池,但同样要计入完赛时间,这将直接影响成绩,因而倒逼团队平衡续航与效率。

终,来自北京亦庄的“天工Ultra”凭借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,成功问鼎全球[敏感词]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。主要得益于其设计融合轻量化骨骼(55kg/1.8m)、仿生散热系统及抗干扰运动算法,标志着工业设计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。


03 拷贝.jpg

20支队伍里,只有7支参赛队完赛,大部分中途换电池,还有很大一部分机器人跑步途中需要对膝盖喷散热剂。

对于机器人而言,马拉松不是体能挑战,而是技术铁人三项,机器人需要面对柏油、坡道、急弯等多种不同的路况,还需要面对传感器过载、电池续航、关节过热等极限状况。

04 拷贝.jpg

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,想要像人一样的跑完马拉松半程,一定离不开出色的工业设计。

仿生结构设计精准还原

· 冠军机器人采用类肌腱传动系统,工业设计师通过生物力学逆向建模,将人类跑步时的跟腱弹性储能、膝关节屈伸角度误差控制在0.5°以内。

· 足底压力传感器布局密度达120个/cm²,实现动态步态实时优化。

[敏感词]环境下的系统性设计

·  模块将电机温度稳定在45℃以下(传统设计普遍超70℃)。

· 碳纤维-钛合金复合骨架减重37%,同时保持3倍于钢结构的抗扭刚度。

人机交互的极限挑战

· 集成9组LIDAR的流线型头部设计,在维持空气动力学性能同时实现360°地形建模。

· 模块化关节设计支持途中15%组件损坏下的冗余运行能力。


05 拷贝.jpg

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破圈,预示着机器人产业正跨越「实验室-场景化-社会化」的三重门槛,而工业设计也已经成为超越传统外观优化,成为技术可行性、商业价值、用户体验的黄金三角支点。

当机器人开始用双足丈量21公里赛道时,工业设计师的使命已清晰浮现:

以系统设计思维整合硬科技与软体验,用场景化设计语言打破技术壁垒,通过可进化设计架构让机器人从赛场冠军进化为人类文明的协作者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设计智慧对产业未来的庄严承诺。

地址

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创业路2239号新能源大厦A座6D

0755-8695-6378

13554899913

关注我们